
柿子树上果实累累,水稻芒草风中摇曳……短短四个小时,虹口滨江边长出了38组仙气飘飘的花境,展示着长三角园林绿化人的“真功夫”。今天,首届长三角城市园林绿化技能大赛暨2025年长三角城市花境营建技能竞赛决赛在虹口区北外滩举办,为虹口滨江再添新景观。
新民晚报记者获悉,这些花境的观赏效果可维持到年底,好的景观有望长期保留。同时,相关部门今后或将出台长三角花境设计导则,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城市绿化生态景观水平。

柿子挂枝头水稻风中飘
今天下午,新民晚报记者在虹口区北外滩滨江绿地一路前行,约1公里长的岸线边,38组花境“仙气飘飘”。其中,来自长三角各城市的有14组,来自上海的有24组。这些花境作品将江畔装扮一新,两岸美景在花草的点缀下变得更“秀色可餐”。

记者看到,38组作品各具特色,代表着长三角园艺造景的最高水准。比如,长宁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带来的《花漾镜》,借“花样经”谐音凸显园林行业生态性与现代性。花境中,以柿子、橘子、水稻等展示金秋果实累累的丰收意境,还借平面和波纹的容器打造“镜中有花、境中有意”的感觉。

上海长宁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师周骏恺介绍:“我们特地从松江农田中移植了许多水稻,种植在波浪纹的容器里,营造稻田翻滚的感觉。同时,还去花鸟市场寻找了秋冬红橙色系的植物宏发证券,比如马利筋、果汁阳台月季、向日葵等,打造秋天丰收的景观。”


又如,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带来的《水蕴明珠》,以长三角的水脉为灵感,将“水滴”之形转译为涟漪状的植物形态。“我们采用了很多红色、橙色系植物,在设计方案中将杭州的西湖水、运河水与上海的黄浦江水的水文明串联起来,并采用杭派经典的花境手法打造拟自然状态的花境,让上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杭州经典景点中的植物景观。”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园林绿化处三级调研员钱桦表示,花境大多采用宿根植物和开花灌木,运维成本低,观赏时间长。值得一提的是,其中还种植了杭州“网红高架”植物“西子月季”,并采用花期调控手法让月季集中开花,最佳观赏效果可维持约2个月。

优秀景观有望保留利用
新民晚报记者从主办方获悉,大赛得到了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14个长三角城市生态园林协作联席会议委员城市绿化单位、21家绿化企业的积极响应,并有上海16个区、临港新片区、上海园林集团等18个竞赛牵头单位、25家绿化企业踊跃参加。参赛单位达38个,参赛选手近150名,是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写照。
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
按要求,每组队伍要在40平方米的场地中进行营建,花境要在4小时内完成。不少参赛选手告诉记者,昨晚8时材料入场,今天一早就根据方案进行放样、种植。随后,裁判从按图施工、文明施工、安全施工、高效施工、规范施工和整体效果等6方面进行评比。难度更大的是,参赛点位全凭抽签决定,有些在树林中,有些在水系边,有些在绿道旁,光照、地形条件各不相同。因此,参赛者要根据不同点位的条件,对方案进行设计和调整。

虹口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邵倩介绍,在前期筹备过程中,对虹口滨江绿化带中部分植物进行了移除,场地也进行了整理,同时与滨江沿线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协调。记者看到,目前所有花境已向市民开放参观,不少背景漂亮的景点前已有人排队拍照,安保也在来回巡逻。“这些花境作品都是大家花了很多心思打造的,后续我们也会本着节约的原则,通过更换时令花卉、调整植物品种等方式,将好的景观效果长久维持下去,尽量将参赛作品进行保留和利用。”她说。

从单兵作战到区域共建
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杨瑞卿表示,本届大赛是长三角地区首次举办以花境为载体的综合性技能大赛,实现了从“城市绿化”到“区域共建”的跨越。38组作品突破了传统园艺的范畴,将生态修复、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,将“萌芽、展叶、开花、收获”的生命历程通过不同色系植物配置进行展示,让花境成为“可阅读的生态教科书”。

“在理念创新方面,我们希望推动花境从观赏型向功能型、疗愈型、互动型转变,在设计过程中,不少参赛单位运用香花植物、芳香类植物,让花境功能更多元,市民走在里面更舒心。”杨瑞卿说。

同时他表示,长三角区域气候条件相似,花境的营建标准也应该有一些共性,这次大赛就是一次尝试。“通过比拼,一方面大家可以互相学习、取长补短,一方面也可以借鉴经验、避免‘采坑’。比如种在昆山长势不佳的植物,上海就没必要再用,上海长得好的植物宏发证券,也可以推荐长三角别的尝试采用。”他表示,大赛已发布“植物推荐名录”,同时今后可能会仿照“区域绿道标准”制订长三角的花境设计导则,推动花境营造“从单兵作战到区域共建”进行转型。
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